中国博彩平台排名首页
2025届高考二轮复习讲练测合集

广州市增城区第一中学

现任校长:韩焰明 【校长首页】

  • 学校名称

    广州市增城区第一中学

    学校类别

    高中、初中

    所属地区

    广东广州市

  • 现任校长

    韩焰明

    学校校训

手机扫一扫

最新动态

20+20课堂教学经验交流材料之王秀媚老师发言材料

发布时间:2016/04/28 15:51:38 750次查看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20+20”的教学模式?我在政治课教学中主要 从 老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首先,要求老师要“敢于放”、“善于放”。其次,想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和欲望。即学生在课堂上有思考和讨论问题的动力、机会和空间,学生能够做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而且主动要说。

老师要“敢于放”,就是要求自己要牢固树立“放”的思想,要充分相信学生,不要总是担心学生“会不会”、“懂不懂、” “行不行”。过多的担心和顾虑必然会使我们在课堂上变得啰嗦,从而使老师的“20”难以实现。

 如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一课中,“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这一知识点相对于学生来说较陌生和抽象,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我们不相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能领悟,那么在教学中必然会采取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从而难以让学生有说的机会。

思想上敢于“放”只是为老师的“20”的有效性提供了可能。我更加注重在课堂教学行为中的“放”。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地转变自己的角色,让自己从一个无所不知的演讲者变成事事不懂的“问题者”,不断地向学生抛“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去寻找答案,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我坚持把知识的讲解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我只是在必要处做适当的点评与提醒。老师在这里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就避免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老师的“20”的效率也就体现出来了。

 如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讲授中,对于索要掌握的三个知识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我都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而是将其变成三组问题,要求学生解答。问题分别是:①你同意学者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吗?为什么?②上述唯物主义观点对物质的理解相同吗?如何分类?③上述两个故事反映的哲学观点有何异同?我在这里扮演的角色是:在必要的时候作适当的总结、归纳或释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系统地掌握知识。如在讨论得出《智子疑邻》和《上帝创世纪》的故事的不同之处后,适当地引导学生理解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我认为,“放”是老师落实“20”的关键。但如何才能“放得好”,“放得开”、“放得有效”呢?我一般是从问题的设置着手。

我在设置问题时,一般会考虑问题的难度和梯度,即设置问题时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逐步接近问题的本质。这样的设问,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问题可以回答,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都愿意说。同时,前一个问题为后一个问题打基础,降低了解答问题的台阶,学生只要“跳一跳”,都能“摘桃子”,从而使学生“会说”、“有话可说”。除此以外,我还注重问题的启发性,即问题的答案来源于课本,但又不是直接指向课本,不是简单的划书,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找到答案。这样的设问能激起学生心中的波澜,使其长生说的动力。

如针对“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这一知识点,我设置了四个问题引导学生:①判断下列观点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为什么?②(将唯物主义的观点抽出来)上述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物质的理解相同吗?有何不同?③根据对物质的不同理解,我们可以将唯物主义划分为几种形态?它们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四个问题由浅入深,降低思维难度,让生生有说的可能;答案在课本,但又需要懂脑子才能找到答案,使学生有“想”的欲望,从而产生“说”的欲望。

从学生方面看,如何让学生有说的机会和动力,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而且主动要说,从而使学生的“20”能够真正得到落实呢?针对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使学生做到“能说、想说、敢说、会说”。

第一、提出预习要求,并做好监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学生动起来,首先要让学生有说的可能。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教学内容有初步的感知。我一般要求学生结合辅导书的自主探究进行预习,并通过课前5分钟读书来监控。课前的预习,使学生有了“有话可说”的可能。

第二、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景的创设,并尽量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情景的创设,一方面减少了学科知识的枯燥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说”,另一方面,符合学生的直观思维,使学生“能说”、“会说”。而探究式的教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接受者,则给了学生更多的说的机会。

如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都以情景为北京,让学生围绕着具体情景展开讨论:第一个知识点,我以民工和学者的对话为背景;第二个知识点,我以一些经典的哲学名句诶背景;第三个知识点,我以两则故事为背景。在这散打背景下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直观、生动有趣的情景,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都争着主动说。

当然,情景的创设也需要我们下一番苦功,它必须既能很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同时又要贴近学生。只有这样的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才有思考和讨论问题的动力。

第三、尽量引导学生形成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小组的合作,给学生一个平台,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说、敢说。(我觉得这一点自己做得还不够,正朝着这一方向努力。)只要有可能,我在课堂上都会尽量要求学生以两人或四人为单位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再派代表回答。这样做,有利于将大部分的学生都调动起来,从而保证了多说学生的“说”。

以上就是我在落实“20+20”教学模式中的一些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