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敬业爱岗,用爱谱写师德——吉林市第十三中学校 骆晓峰
发布时间:2014/11/05 14:57:00
611次查看
冰心曾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一路走来,骆晓峰老师在从教十五年的历程中,热爱着十三中这片土地,也热爱着教育旅途上那些美丽的花朵。十几年来,他始终告诫自己:从事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一份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付出,一份青春和热血的奉献。
2008年“5.12”地震之后,他在电视上看到了灾区满目疮痍,希望能有机会亲身到灾区去做出一点微薄贡献的想法油然而生。当听到有到灾区黑水支教的机会时,他主动请缨。有幸成为第二批省厅在吉林市首次选拔支教的英语教师。
虽说是第二批支教团,但他们是地震后吉林省第一批经过震中重灾区的。当车队过了都江堰之后,便看到山与平地的交界,仅有五十公里的距离,但是他们的车却走了两个小时,一路上,到处可以看到进入灾区支援的各行各业的车队以及武警官兵,随处可以看到被地震破坏的公路和断桥,路边的山体随时都可能塌方,路边的巨石都是从山上滚落下来的。进入映秀镇,到处是废墟,仅有映秀小学的国旗还在一段残缺的楼梯框架上飘着。
就是在这平均海拔2300多米全国最贫困县,他克服环境之苦(空气稀薄,缺氧,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生活之苦(缺水少电、没有网络、没有浴池、设施简陋、饭菜不合口)、教学之苦(没有办公室、缺少办公设备、缺少桌椅纸张等)、思乡之苦(余震把人们晃醒、思乡更加严重),用坚强的意志和巨大的责任感度过了支教的130多个日日夜夜。
2013年继四川支教后,他再一次做通爱人的思想工作,主动报名来到新疆阿勒泰,开始为期三年的援疆支教之旅。在这茫茫的戈壁滩上,开启了他从教人生新的梦想。到岗工作后,他坚决同疆内的“三股势力”做斗争,搞好民族团结,做同事生活上的好大哥,工作上的好导师,努力将他所学、所积累无私奉献出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又包保了创新班贫困学生陈玲,除了给予经济上的援助外,他还经常对她进行学习上的指导和心里上的疏导。
在教学方面,他为使英语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新知识,他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融入于日常的教学中。他集编、导、演于一身,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索、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坚定学生学习的意志,进而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形成共鸣,从而使基础较差的灾区和疆区学生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在师生交往中,他的善解人意、幽默随和使学生愿意亲近,乐于接受教诲,心悦诚服地接受他指出的缺点和错误。同时,他的赞许与激励也鼓舞起学生的上进心。在课堂上我严格要求成为他们的师长,在课余,他成为学生的知心大哥。他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全心全意地关注着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他大量的休息时间都是在和学生补习、活动、家访中度过的。
他用爱的心泉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多年来,他始终把“奉献爱心,勤于教学”作为自己工作的信条,把所有的热情投入到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工作中。教师是以其全部行为和整个人格来影响学生的。教师的一切行为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日常生活中我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支教地区是艰苦的,为了灾区和边远贫地区孩子的明天,为了那里教育事业的发展,骆老师克服了山高、路远、夫妻两地思念等重重困难。骆老师说:“事业是自己选择的,就要为之付出牺牲,这一点,我无怨无悔。艰苦更让我体会到人生经历丰富的快乐和奉献的快乐。”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在祖国的大西南和大西北,骆晓峰老师用他的热血和青春无悔地播撒着大爱的阳光。
2008年“5.12”地震之后,他在电视上看到了灾区满目疮痍,希望能有机会亲身到灾区去做出一点微薄贡献的想法油然而生。当听到有到灾区黑水支教的机会时,他主动请缨。有幸成为第二批省厅在吉林市首次选拔支教的英语教师。
虽说是第二批支教团,但他们是地震后吉林省第一批经过震中重灾区的。当车队过了都江堰之后,便看到山与平地的交界,仅有五十公里的距离,但是他们的车却走了两个小时,一路上,到处可以看到进入灾区支援的各行各业的车队以及武警官兵,随处可以看到被地震破坏的公路和断桥,路边的山体随时都可能塌方,路边的巨石都是从山上滚落下来的。进入映秀镇,到处是废墟,仅有映秀小学的国旗还在一段残缺的楼梯框架上飘着。
就是在这平均海拔2300多米全国最贫困县,他克服环境之苦(空气稀薄,缺氧,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生活之苦(缺水少电、没有网络、没有浴池、设施简陋、饭菜不合口)、教学之苦(没有办公室、缺少办公设备、缺少桌椅纸张等)、思乡之苦(余震把人们晃醒、思乡更加严重),用坚强的意志和巨大的责任感度过了支教的130多个日日夜夜。
2013年继四川支教后,他再一次做通爱人的思想工作,主动报名来到新疆阿勒泰,开始为期三年的援疆支教之旅。在这茫茫的戈壁滩上,开启了他从教人生新的梦想。到岗工作后,他坚决同疆内的“三股势力”做斗争,搞好民族团结,做同事生活上的好大哥,工作上的好导师,努力将他所学、所积累无私奉献出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又包保了创新班贫困学生陈玲,除了给予经济上的援助外,他还经常对她进行学习上的指导和心里上的疏导。
在教学方面,他为使英语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新知识,他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融入于日常的教学中。他集编、导、演于一身,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索、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坚定学生学习的意志,进而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形成共鸣,从而使基础较差的灾区和疆区学生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在师生交往中,他的善解人意、幽默随和使学生愿意亲近,乐于接受教诲,心悦诚服地接受他指出的缺点和错误。同时,他的赞许与激励也鼓舞起学生的上进心。在课堂上我严格要求成为他们的师长,在课余,他成为学生的知心大哥。他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全心全意地关注着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他大量的休息时间都是在和学生补习、活动、家访中度过的。
他用爱的心泉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多年来,他始终把“奉献爱心,勤于教学”作为自己工作的信条,把所有的热情投入到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工作中。教师是以其全部行为和整个人格来影响学生的。教师的一切行为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日常生活中我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支教地区是艰苦的,为了灾区和边远贫地区孩子的明天,为了那里教育事业的发展,骆老师克服了山高、路远、夫妻两地思念等重重困难。骆老师说:“事业是自己选择的,就要为之付出牺牲,这一点,我无怨无悔。艰苦更让我体会到人生经历丰富的快乐和奉献的快乐。”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在祖国的大西南和大西北,骆晓峰老师用他的热血和青春无悔地播撒着大爱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