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彩平台排名首页
2025届高考二轮复习讲练测合集

北京市第三中学

现任校长:石玲玲 【校长首页】

  • 学校名称

    北京市第三中学

    学校类别

    高中、初中

    所属地区

    北京西城区

  • 现任校长

    石玲玲

    学校校训

手机扫一扫

最新动态

北京三中与荷兰大不列颠学校交流总结

发布时间:2014/05/20 16:27:10 1,277次查看

北京三中有着287年历史,自创建以来一直坚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试验。特别是教育改革以来在课程、教材、考试、思想教育、劳动教育、发展个性特长教育,以及国际教育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规律性的实践经验。

我校多次组织干部师生走出国门开阔眼界,先后出访美国、荷兰、意大利、卢森堡等国家,包括参加各种国际教育会议、学术交流、考察学习以及国际中学生之间的各种教育交流。广交朋友、增进友谊、开阔视野,广泛汲取了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与此同时,每年我们都要迎接来自荷兰大不列颠学校的领导和师生。我们热情、细致、周到的服务,得到了来访客人及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每年我们都照例接待荷兰客人,现将总结如下:
一、制度健全、服务周到是高水平完成外事工作的保障

在多年的外事工作中,学校始终把外事工作当成重要工作来对待,成立了由校长负责,书记、行政副校长、教学副校长、外事干部、保卫干部、校医共同组成的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使得外事工作规范、有序。

工作中,我们本着“外事无小事,遇事先请示”的做事原则;细致周到的服务理念;专人负责、明确分工的工作方法;认真负责地完成上级交给的每一项接待任务。我们周到而细致的服务、热情而诚挚对的接待,给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与国际教育接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效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更加重视国际教育交流,在“教育要面向世界”的指引下,努力实践、推进改革,研究中西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为此,我们从上一世纪90年代起,同荷兰大不列颠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从那时起,我们双方一直坚持互派师生进行学习交流活动,并住在对方学校师生的家中。至今我校已经有12批25名领导教师、96名学生赴荷兰进行了学习交流、考察访问。荷兰大不列颠学校共有12批24名领导教师、96名学生来我校进行学习交流。 至今已有14年之久,我们两校一直坚持着4月出访;10月回访。自1997年两校建立友好关系以来,广泛的交流使中荷两校的领导、学生、教师以及教育界的同行们受益匪浅。

在过去的15年中,双方的互换往来已成为我们生活、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加深了我们互相的理解与合作。交流所产生的影响、波及的范围是引人注目的,那些令人激动和感动的场面也将会永远的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

从教师、学生和接待家长的总结中,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国际教育交流所产生的影响及所取得的收获:

比较中荷两国教育,促进基础教育改革

在交流中,我校老师感受最深的是:荷兰的基础教育注重人性化,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关注。而在我们三十多人的课堂上,得到关注的学生只能是少数,教师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很困难。

老师们通过比较中荷两国教育,提出了自己思考的问题。

例如,中荷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权威的尊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相比较,荷兰则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前者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后者则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这一“静”一“动”之间,反映了两国教育不同的知识观。

我校教师交流学习后谈到,荷兰孩子们的学习是轻松的、愉快的,不论是数学课、科学课或是体育课,老师们都极为重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常常是老师讲半堂课,剩下的时间由孩子们亲自操作、实验、提交报告、老师总结归纳,在实践中寻找方法。老师对孩子们的“作品”总是报以肯定、鼓励的态度,总是说“好”、“真好”。这样的学习过程保护了孩子们的自信心与求知欲。

从荷兰同行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对孩子们循循善诱的工作态度。这让我们深切地感觉到,荷兰同行的教学经验虽然不比中国老师丰富,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没有中国孩子的艰深,但孩子们那种自信、平和的心态,积极的参与意识却是我们所欠缺的,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适宜国外今日社会的教育方法或教育体制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现在的社会。因此,老师们通过听课、上课、交流,对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中国的教育传统必然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如何探索出既能继承中国文化传统,适应中国社会,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华的教育模式,这是我们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的难点,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现代化教育。

(二)做文化交流的使者

为让荷兰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改革开放的变化,学校安排诸多活动展示,以达到互相交流、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既有长城,故宫等世界文化遗产的参观也安排了像老舍茶馆这样老北京民间文化的代表,我们还顺应荷兰宽松的教育方式,用肢体语言讲解简单的汉字,写大字,剪“喜”字,带领领着学生观看升旗仪式做广播体操,学习中国的传统民乐,体验传统的中华美食饺子的制作过程等等。通过我们的传播,荷兰的孩子们已经对中国产生了朦胧的向往。

(三)中荷两校的交流是提升语言水平的最佳途径

在出访荷兰期间我校学生几乎没有用中文进行日常交流的机会。在学校他们按照要求与荷兰学生同步学习,每天早晨一睁开眼,所闻、所见、所学全是英语环境,压力很大,同时也是极大的动力。开始的几天,每个人都掉进了单词的大坑,头都涨大了,可是经过努力,英语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能够自如地与主人一家、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也能稍做准备后流畅地用英语向荷兰师生介绍中国、介绍我们的学校和学习生活。

在中国,几乎是同样的问题,荷兰学生要想办法用中文同他的接待家庭、接待伙伴们交流。可以说他们学习中文的难度远远高于我们学生提高英语的难度,为此短短的几天交流实践,使他们体验到,进行国际交流,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完全外语的环境,是开阔视野、增进友谊和强化语言学习的最佳途径。

(四)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成长

1.提高交流沟通的能力
学生参加交流的方式、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们要依靠英语去思考、表达,从而学会沟通与交流,因此他们的英语水平得到普遍的、不同程度提升,同时沟通与交流的能力也日益增长,这是14年来通过交流获得的最喜人的成果。

2.勤奋学习增长能力

勤奋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奋发向上的精神;来自于进取的需求和渴望;来自于在新的经历中把握住新的时机,提升自我价值的努力。学校教育有很多任务是在课堂、书本以外完成的,让学生在中荷交流中去深切地认识自己,并且了解中荷的文化差异,了解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我们的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敞开的心胸去感受。他们在静默观察之中积累着新鲜的感受,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茁壮成长。

展望未来,我们坚信,我们为教师和学生搭建的国际交流的平台,有利于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和成长;有利于他们在全新的环境中接受全新的经历,学会交流与沟通;有利于他们体会和理解文化差异,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

和平、发展与合作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而教育在和平、发展与合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我校15年来的交流实践足以证明这一点。

我们将开拓创新,更加积极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办学新模式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