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彩平台排名首页
2025届高考二轮复习讲练测合集

卢起升

上海市第八中学【学校首页】

  • 中文名

    卢起升

    国籍

    中国

  • 民族

    性别

  • 出生地

    未知

    籍贯

    未知

  • 出生日期

    未知

    信仰

    共产主义

  • 学习经历

    未知

  • 主要职务

    未知

手机扫一扫

最新动态

男生班:你,够男人!

发布时间:2014/03/20 766次查看

“男生班”每日千米长跑

12月7日,晨曦中,市八中学高一(7)班和高一(8)班60名同学绕着校园长跑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一黑一白的班服分外显眼,即便是在长跑饱受争议时,他们依然坚持如故。


高一(7)班和高一(8)班是两个独特的班级,他们有个共同的称呼——男生班。男生班,即“上海市男子高中基地实验班”,这个清一色男生的实验班自今年3月30日被上海市教委批准设立以来就广受社会关注。如今,他们每天坚持晨跑更吸引来了“追随者”,在他们的感召下,市八中学高一其他班级的男生们自发组成了“晨跑第三队”。

校长卢起生说,每天晨跑对学生体质锻炼的效果显而易见,从9月开学至今已经晨跑3个月,从第一天有同学不适呕吐到现在1000米下来面不改色,小胖墩们的体重也得到了控制。当然,也曾有过困难和压力,“但就如长跑给我们的启示一样,坚持就是胜利。”卢起生说。

防止锻炼超支,建议学生量力而行

“一、二、三、四”,每天早晨7:00男生们洪亮的嗓音会在学校操场响起。市八中学高一(7)班、(8)班两个男生班的全体学生会准时在教学楼下集合,经过几分钟热身运动后,便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晨跑。

晨跑并不是在操场跑道上,而是围绕校园主干道进行,整个晨跑为1000米至1200米,围绕校园跑5圈。

“这样晨跑的沿途,学生们可以看到草坪、花朵、绿树,还有同学和老师,不会觉得枯燥。”校长卢起生说。长跑是枯燥的,尤其是一群青春期的孩子面对每天不变的长跑。为了让孩子们在长跑中保持兴奋,在五圈的晨跑中设置了不同的节奏,让他们有兴奋点。

第一、二圈热身阶段,同学们会在老师或者体育委员的带领下边跑边喊口号,“一、二、三、四”的口号声常常让其他同学驻足。第三、四圈,调整阶段,同学们开始放慢速度,调整呼吸,储存能量,准备第五圈的最后冲刺。

为了防止学生锻炼超支,体育老师们建议学生在晨跑时量力而行,若无法冲刺则可以慢跑,跑步时觉得呼吸急促可适当放慢速度、甚至以走代跑。

最后一圈属于冲刺。冲刺,就是挑战自己的极限,让自己有成就感。进入第五圈,男生们开始冲刺,距离逐渐拉开,最快的甚至领先其他男生近四分之一圈的距离。当然,依然有小胖墩们落在队伍的后面,走代替了冲刺。“这已经很不错了,他已经能跑完、走完全程,最初基本无法一口气完成这样的长跑。”体育老师徐江说。获得人生感悟

坚持带来成就感

高一(8)班的顾瀚文原本就是一个爱跑步的孩子,但他依旧从每天的晨跑中收获了不少。如果自己跑步的话,差不多跑到第三圈就感觉跑不动了,一般都会停下来。但是跟着大部队则不同,过了三圈的时候觉得双腿注了铅一样、喘气如牛,但是真的坚持跑下去,经过第四圈反而觉得一下子轻松了不少,第五圈还能冲刺了。

“每天的长跑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耐力和体力的提高,还有坚持以后的胜利感和成就感。”顾瀚文这样评价晨跑。

卢起生说,在男生班课程安排之初就考虑了男生的三项特长:运动、关注时事、动手实验能力,希望进一步发展男生的这三个长项。学校在男生班的运动方面设置了很多项目,高一、高二、高三都有重点项目,也有基础项目。长跑属于基础项目之一。

“通过每天的长跑,让他们养成一种生活的习惯;感受坚持做一件事情的感觉、毅力以及挑战自己的极限。”卢起生说,这是他希望孩子们能从每天的长跑中获得的人生感悟。

当然,男生班早晨长跑也曾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早饭便是其中最棘手的一个。学生一般7:00左右吃早餐,但长跑时间定在7:10左右,这样反而对身体不利。学校想到的解决办法是,让长跑的学生早晨少吃一点,经过休息和热身后进行运动则无大碍。同时,学校食堂在上午第二节课后也就是9:00左右提供一次点心,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在早餐时预订,第二节课后便会送到教室以便补充体力。

此外,对于一些本身不喜欢运动的学生,晨跑对于他们来讲需要不断克服自己体能的不足,诸如小胖墩们,最初比较吃力。通过老师对他们不断的鼓励,比如班主任老师带跑的方式,让一些本来不愿意的孩子坚持跑了下来。

吸引学生效仿,自发组织“晨跑第三队”

男生班的晨跑很快吸引了其他同学的注意,高一其他班级的男生们开始“蠢蠢欲动”。高一(3)班的小王同学希望加入男生班的晨跑,在和老师沟通后发现,他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样想法的同学。

三周前,高一其他6个班级的35名男生自发组织了“晨跑第三队”,这几乎占到市八中学高一年级男生(男生班除外)的一半。每天早晨7:00集合开始热身、晨跑。

坚持晨跑3个月的男生班和刚刚加入晨跑不到一个月的“第三队”,差别十分明显,跑第二、第三圈时,“第三队”明显落后于前两队。

体育老师介绍,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三队”自愿加入晨跑的男生们,目前比男生班同学少跑一圈,而且最后一圈取消了冲刺。“慢慢来,刚刚开始长跑尤其是在这么冷的冬天,不适宜突然冲刺。”

不过,对于热爱运动和锻炼的同学们,学校另有安排。以前只对男生班开放的健身房,早晨对这群自愿晨跑的孩子们开放了,体育老师们会轮班指导他们进行器械健身。

来自于高一年级其他班级的“晨跑第三队”让卢起生有些惊讶和开心,“这说明,男生班的示范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男生班应对“男孩危机”

我们很多人都认为,女孩可以穿男孩的衣服,但男孩不能穿女孩的衣服。女孩像男孩叫刚强,男孩像女孩就叫“娘娘腔”。于是“伪娘”的帽子无端被扣到男孩子的头上,社会各界拯救“男孩危机”的号角此起彼伏。上海第八中学开设男子班,又引发新一轮对“男孩危机”的探讨。  

如今,不少女孩子的性格更显豪爽,而男孩子说话却细声细气。实际上,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性格都趋向“中性化”。不久前,上海卢湾高级中学做了一项题为《上海市高中生性别角色中性化的现状》的调查就印证了这一点。

调查选取了四所高中作为调查样本,共发放了1489份问卷,结果显示,这四所高中的学生中性化比例达到33%,与2000年一项同类研究的调查数据相比,上海高中生的中性化比例呈上升趋势。

“因性施教”在争议中前行  

自上海第八中学公开男子班消息以来,社会各界的质疑声就没有断过。男子班能否化解“男孩危机”?有媒体提出质疑。对此,卢起升校长表示,开设男子班并非仅为化解“男孩危机”,这只是“因性施教”的一次有益尝试。

卢起升校长告诉记者,昨天举行了一场咨询会,不少家长也提出一些质疑。如男子班重视男生性格培养,但能不能忽略学业?在男子班学习,真的能对孩子的性情培养有好处吗?卢起升表示,实验班就是在保证学业的基础上,着重培养男生忠诚、责任、独立、睿智的品质。每周将安排两节特色课程,如“偶像生成”、“生存体验”、“数字达人”和“差异理解”。同时,击剑、跨栏、武术等项目将纳入到实验班的体育课程中。

“这些课程设置都是基于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从工具性学习向目的性学习转变的宏观思考。培养男生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起男生的自信心。”卢起升说。

截至目前,已有二百多名学生报名,申请加入男子班。卢起升告诉记者,今年学校将招收60名学生。筛选的过程,除了考查学生的成绩外,还要看他的综合素质。卢起升说,“我们希望能聚集一批有进取心、积极向上、外向开朗、健康阳光的男孩子。”

专家呼吁改变对男孩的态度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等专家在对中国男孩研究的基础上出版《拯救男孩》一书,总结概括出中国男孩的四大危机:学业危机、体质危机、心理危机、社会危机。书中提出造就新时代男子汉的目标,即培养五个重要品质:责任心、智商、体商、情商和逆商。

孙云晓说,在多元文化的时代,教育的发展需要多种模式,人们需要多样化选择。据悉,发达国家的男校和女校占10%-30%左右。因此,关于创办男校或女校的尝试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因性施教”既要尊重性别差异更要尊重个性差异,男校或女校都需要强化“双性化人格教育”。

孙云晓表示,希望人们改变对男孩的态度,接受男孩更脆弱的事实,耐心等待落后的男孩,学会欣赏与女孩不一样的男孩。同时,父亲要成为男孩的榜样和引路人,母亲要勇于“放养”男孩。

“男生班”锻炼阳刚之气

从今年上半年起,60余名十四五岁的男孩忽然成了各大媒体的焦点。他们就是上海市第八中学创办的沪上首个“男生班”成员。

在男生班里,同学之间最常用也是最真切的赞扬是,“你,够男人!”开学近两个月,这些半大男孩对“男人味”有了自己的诠释。在他们心中,“男人味”是每周1至2次去学校健身房挥汗如雨,也是课堂上勇敢质疑,大胆尝试,更是订立班级公约时,内心渐渐明晰的担当和责任。面对媒体采访,他们落落大方充满自信,“谁说现在女生比男生强,看着吧,我们有后劲!”

“正直豁达、乐学善思”,市八中学对这些男孩寄予厚望。但男生班创办之初,也曾引来非议。有人认为,男女同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没有理由再将男孩和女孩隔离开来;也有人认为,“男孩危机”是由考试制度、选拔方式、育儿方法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将男孩“圈养”起来,治标不治本。但是无论如何,市八中学建立男生班的大胆实践值得肯定。尽管能否取得预期的成效,还需拭目以待,毕竟,它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多元选择的机会。

除了传统的黑白蓝,男生班为他们的班服选择了第四种颜色——亮粉。他们并不担心,粉色会让自己显得“娘”。相反,他们相信,经历了汗水、磨砺,乃至暂时的落后和失败,这一抹粉色,会让一颗颗勇敢的心,拥有更炫的未来。